暗角明光
慈濟五十行願之路系列報導之二「慈善」,將帶您一探慈濟特有的慈善理念與特色,看慈濟如何順應社會需求,逐一提供社會暗角最需要的援助。
五大主題包括:受助者也可以幫助人(手 心反轉)、深入弱勢家庭打掃(居家關懷打掃與長者照護)、新芽獎學金發掘孩子特長(幫助孩子建立自信)、到監獄關懷受刑人(全台啟動深入暗角)、跨國慈善接力(世界一家怨親平等)。
專題報導
慈善志業,不只是幫助貧困,或是急難救助,都是用真誠的關懷,在人人心中播下善種子,讓他們有朝一日也能從受助,轉為助人者,這就是慈濟「教富濟貧」與「濟貧教富」的慈善哲學,今天的專題,我們透過兩位照顧戶現身說法,他們都是曾經接受過慈濟幫助的人,感受到愛,決定替更需要的人付出,而啟動了社會善的循環。
慈濟功德會在成立之初,居家關懷就是每一個慈濟志工與委員所要學習的重要慈善項目,其中,為照顧戶做居家關懷打掃,更是每一個慈濟人所必須培養的慈悲心。 這樣的居家關懷不只是社區志工在做,從2003年開始,慈濟醫院醫護人員也投入,將預防醫學的觀念導入,幫助照顧戶做好居家衛生管理。而為了順應社會的高齡化發展,居家關懷在2013年再加入了以社區為概念的長者幸福共餐,從花蓮開始往西部拓展;甚至在2015年,慈濟和衛福部合作,將五十個環保點也納入衛福部的社區關懷據點。從點到線到面,更全面地照顧社會上的弱勢族群。
慈濟的慈善工作,最終目標是希望受助者能自立,甚至進而能助人。今天帶您看新芽獎學金,這個獎學金是在2007年推出,讓弱勢孩子在求學路上無後顧之憂,至今已經有超過三萬人領取,也有不少孩子學業有成,已經立下助人的心願。
每個人都會犯錯,當生命跌入谷底,需要有人拉一把。慈濟的慈善志業從1989年開始關懷受刑人,點亮一盞盞心燈,參與的不僅是志工,還包括醫護人員、教師、慈青,甚至精舍師父也曾代表證嚴上人為受刑人皈依。不僅如此,關懷受刑人的服務還延伸到了出獄後的更生階段。在今天的慈濟50行願之路系列報導,我們就要帶您看一位,從入監服刑到更生階段都受到慈濟人幫助的單親媽媽,她努力重生的故事。
台灣的慈善動能力量驚人,不只是慈濟,現在也有愈來愈多的慈善組織發揮跨國接力的動員力,長期幫助需要照顧的個案。在慈濟五十年的歷史當中,讓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2003年菲律賓連體嬰跨海尋求醫療援助的故事,那年正好是SARS肆虐台灣的一年,對醫護人員來說也是非常高壓的一年,但是花蓮慈濟醫院的醫護人員與志工非常勇敢地接下了這個挑戰。這個成功分割的案例,不但建立了慈濟日後跨國醫療援助的模式,慈濟對於這一家人,到現在依然不離不棄。十三年過去了,讓我們一起回顧這個不分種族宗教的感人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