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文創慈濟

慈濟50年來發展出許多創意亮點,不論是賑災或是環保用品,甚至是志工或精舍師父自行研發的手工品,都在濃厚的人文精神中,透露出巧思與創意。

專題報導

 

台灣早期為了防堵流行性疾病的傳染,一度宣導使用免洗餐具,但卻造成環境的極大負擔。在環保碗筷還不風行的時候,慈濟開始推出環保筷,背後的創意研發,不說真的不知道,它的細節有多困難。而到了今天,民眾的環保意識抬頭,政府推出限塑政策,環保人士力行零塑生活,就連夜市也回頭使用可回收的餐具。這中間的過程,創意是如何推波助瀾?

 

在二月六日的美濃大地震當中,慈濟的淨斯福慧床發揮了很大的功效,讓救難人員得以在緊迫的救災活動中喘口氣。事實上慈濟所研發出的許多賑災產品,背後都來自於證嚴上人的一念悲心。人文與創意的結合,成為慈悲科技的最大特色。

 

賑災場合小小吊飾,有的寫著平安,有的寫祝福,都出自慈濟志工的巧手製作,從手提包到中國結,志工利用廢棄的布料做成實用的生活用品,一針一線都是惜福的心意,慈濟人走過五十年,順應許多志工的長才,逐漸發展出獨特的人文創意文化,例如志工手做的藍色慈濟包,透過義賣,將所得捐給大愛台。此外,在許多慈善活動現場,也都可以看見慈濟人親手將吊飾送出,吊飾雖小,背後卻有著志工滿滿的善念與歡喜,以及無窮盡的祝福。 

 

靜思精舍師父追隨證嚴上人出家,遵守的就是「一日不做,一日不食」的精神。五十年來,精舍師父透過做手工產品自食其力,慢慢發展出獨創的品牌。不過,在這些巧思與創意後面,更重要的是慈濟的人文精神,以及靜思法脈想要弘傳的佛法。這個獨有的人文創意,其實非常地簡單、環保而低調。

 

曾經陪伴許多四、五年級世代的政大書城,在三月時退出北台灣市場,傳統書店面臨出版銷售網路化、店租居高不下等壓力,必須面臨行銷和經營型態的挑戰與改變。台灣從早年的二手書店到精品書店與獨立書店的興起,這樣的百家爭鳴,可說是順應時代變遷的發展,其中,靜思書軒的崛起更是獨樹一格。讓我們一起來看看,文創如何活化台灣的書店風貌。

Please reload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