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濟宗門
50年前,在克難的環境下,證嚴上人創立慈濟,當時上人便堅持不接受供養,自力更生。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是原則,如此刻苦的精神,是慈濟一路走來,始終不變的靜思家風。
專題報導
行願五十 系列報導,50年前,在克難環境下,證嚴上人創立慈濟,當時便堅持不接受供養,要自力更生,另外,一日不做一日不食,更是原則,如此刻苦的精神,成為靜思家風。即使到現在,靜思精舍的生活一如往昔,所有精舍師父都要下田耕作,或是勞動手工,克勤克儉的傳統,歷久彌新。
根據聯合國統計,過去20年,因為氣候災難,在全球已經奪走60萬條生命,天災可怕,但最難調解的恐怕還是人禍。敘利亞內戰爆發衝突以來,已經有超過420萬名的平民,出走逃往各地,他們明知道離開家園,可能要經歷重重冒險,就是不願意成為戰爭底下的犧牲者。慈濟在國際間展開的賑災關懷,不分宗教以及種族,除了給予援助,更重要的是,希望能啟迪人人心中的善念,唯有愛,才能化解各種人禍紛爭,也只有愛,才能讓受災的民眾重新站起。
2008台灣時間每天清晨五點半,一群人準時在各地聚集、聆聽,證嚴上人說法,重現佛陀時代開演大法的場景,全球各地或許有時差,但聞法的心,沒有秒差,很多人也藉由這樣的聞法喜樂,開啟每一天。
2013年以前,馬來西亞的慈濟志工約是三十萬人,那一年的六月分,馬來西亞的志工幹部回到花蓮,召開慈濟多國董事會,會上他們發願要招募百萬菩薩,有願就有力,他們積極在社區、市場推廣捐善款做好事,甚至在校園發起尋找十二位好人的計畫,而這個尋人計畫,在志工們的善與愛的基礎下,不停的擴大,截至2014年,全馬來西亞的志工人數已經突破一百萬人,從一顆善的種子開始,進而開枝散葉,形成更多無量的善效應,這就是無量義經中的精髓,一生無量,無量生於一的真理,也貫穿慈濟四大志業,八大法印的核心精神。
證嚴上人創立的慈濟宗門,強調佛法生活化,人間菩薩化,佛教裡的經典,只有真正落實在生活當中,才是所謂的修行。慈濟志工黃美靜深受佛法影響,學習一顆包容與善解的心,也因此解決了家庭間的問題。正因為佛法不是拿來供養,所以遇到有苦的人,要順應眾生。在世界各地有苦難的地方,都能見到慈濟人行善付出的腳步,而這一分心念出自於無私的清淨心,善的感染力也因此應運而生,便能達到利益眾生,拔苦予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