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際賑災
1991年,慈濟首度帶著大愛走出台灣,踏出了全球的賑災腳步,到今年剛好25年。當時因為中國大陸,華東華中發生嚴重水患,縱使當時兩岸關係緊繃,但證嚴上人提出「以一粒米中藏日月,半升鍋裡煮山河」,呼籲全球慈濟人前往災區賑災。希望能推動一個為眾生而生,充滿和平與愛的世界。透過國際賑災,慈濟在許多從未 意想到的國度中,開啟了一條,同樣充滿感恩和愛的真實的道路。
專題報導
全球天災人禍不斷,慈濟人秉持的觀念是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。1991年,慈濟首度帶著大愛走出台灣,踏出了全球的賑災腳步,到今年剛好25年。當時是因為中國大陸華東華中發生嚴重水患,縱使當時兩岸關係依舊緊繃,社會雜音紛擾,但證嚴上人提出「以一粒米中藏日月,半升鍋裡煮山河」,呼籲全球慈濟人步步相接,前往災區賑災。國際賑災,希望能推動一個為眾生而生的充滿和平與愛的世界,到現在,全球的慈濟人仍在這個藍圖上,繼續往前走,透過國際賑災,慈濟在許多從未意想到的國度中,開啟了一條同樣充滿感恩和愛的真實的道路來。
親手遍布施,是慈濟賑災不變的重要原則。慈濟,是台灣第一個大規模發動國際賑災的團體,從勘災,到發放,要克服之困難,讓許多人不得不詫異。或許更難以想像,有一群人,用自己的生命跟時間,讓國際賑災的腳步,與時俱進,但是堅持,才能成大事。二十五年過去,發放的物資或許改變了,發放的技術或許進步了,物質的世界,變化萬千;但不變的,是背後那一念不變的初心,讓志工們得以走遍全球。
慈濟人遍布全球,在各地秉持著「取之當地用之當地」,即使人事紛擾雜沓,也要發揮祥和效應,平息紛爭。 在印尼,貫穿印尼首都雅加達的紅溪河,十幾個世紀以來,見證著當地懸殊的貧富差距,引爆印華之間種族衝突的歷史。但當地的慈濟人沒有仇恨,反而是用愛跟付出的心,關懷陪伴在地貧戶,義診發放,並從這條河開始,整治環境。而最終淨化的不只是河水,還有人心。無所求的付出,不但平息了長久以來的族群紛爭,更讓四大志業八大法印獲得印尼官方支持,在當地蓬勃發展。
全球天災人禍不斷,慈濟人秉持的觀念是一方有難,十方馳援,以大愛地球村、社區化救災的概念,就近即時動員。台灣慈濟本會與海外據點合力完成,結合多方物力、財力、人力,協同推動國際賑災。秉持「取之於當地、用之於當地」的原則,慈濟在美洲、東南亞、非洲等地,都是以就地取材的方式,濟助在地,並跨國支援貧窮與急難。以馬來西亞為例,從南亞大海嘯起,啟動慈濟馬來西亞分會國際賑災的腳步,至今尼泊爾發生地震,全體動員,於第一時間快速馳援;而緬甸風災,他們更是關懷至今,帶動不少當地志工,共同加入行善的行列。
全球天災人禍不斷,慈濟人秉持的觀念是人傷我痛,人苦我悲。天災,人禍。戰爭、革命,時代的改變,原本一個國家的秩序,也都停擺崩壞。敘利亞的難民議題,因為亞倫,受到國際關注;在泰國、馬來西亞等國家,雖然不承認難民身分,但確長期有難民留在當地。在這些地方,慈濟都沒有缺席,因為有災難,就需要照顧。在難民議題上,慈濟人正一心一意,一點一滴,一步一腳印的,進行最重要,最扎實,最長遠的賑災計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