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急難救助

不論是大型災難後的受災民眾,或是貧苦人家,慈濟不只給關懷,也送來生活所需的金錢與物資,甚至發想出各種慈善救濟模式。有些因地制宜,有些因應當時的災難而生,在急難救助中,成為一股改變社會的力量。 

專題報導

 

不論是大型災難後的受災民眾,或是貧苦人家,不只給予關懷,也會送來生活所需的金錢與物資,但這些幫助的對象,一定是志工事先經過實際訪視、接觸過,將他們回報給本會。回顧歷史,慈濟大型急難救災,開始於1973年,在短缺的人力、物力下,動員所有力量,援助東部「娜拉」風災災民。用愛鋪展數十年的慈善志業,慈濟人就在屢次災變動員中,累積救災經驗,如今,人多力大,更要整理出一套安全、完善的救災方式,讓各地慈濟人,在急難時,可以有效率的運作。 

 

改變社會的力量,也在災難後看見。凱莎娜風災後,慈濟在菲律賓,發起以工代賑,讓災民藉由重建家園,換取生活物資,也從工作中,找到尊嚴、和生活目標。因為以工代賑的代賑金,民眾拿著這筆錢,購買他們所需要的民生用品,使得災難過後的經濟狀況,能夠被帶動起來。這個方式,也在後來的海燕風災中落實,還登上聯合國人道救援網頁頭版,美國華爾街日報,也特地報導慈濟,幫助菲律賓災民重建家園。 

 

慈濟走過五十年,慈善行動當中,除了物資發放,針對一些國家或是地區,考量到民情與生活習慣,還會發放現值卡。說到慈濟現值卡的出現,是在2005年8月,美國卡崔娜颶風造成水患,大紐奧良地區約一百萬居民被迫撤離,志工實際走訪收容中心,發現缺乏物資的受災民眾,因為逃離家園,身上幾乎沒有帶現金,也因為淹水,銀行無法營業,根本沒辦法領錢,後來,慈濟設計出現值卡,和銀行業者合作,方便災民自行購買所需的物資,如今,這張充滿愛與祝福的現值卡模式,已經在很多地方發揮它的功用。 

 

甘肅中部的隴中黃土高原,自古就是黃沙遍野,有些地方更是有名的旱地,加上氣候變遷,降雨一年不如一年。1998年起,慈濟基金會,在當地展開扶貧抗旱計畫。以水窖援建為起點,慈濟在甘肅協助建校和遷村,在遙遠苦瘠的黃土高原上,幫居民們圓夢。同樣為了水,非洲南部國家辛巴威,自來水不普及,但地下水源充足,不過,當地居民生活貧苦,很多人沒有能力花錢鑿井,不少人走上遙遠路程,只為了取水過生活,於是,慈濟志工想辦法,在當地設置水井,解決這項民生大計。 

Please reload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