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清水之愛

台灣的骨髓資料庫,成立於1993年,由當時的衛生署委託慈濟建立,到目前為止,已經有超過四十萬筆的血樣資料,是華人世界第二大的資料庫,有超過四千人接受移植。不過20多年前,究竟台灣為何會由慈濟這個民間團體,來成立骨髓資料庫的呢?

專題報導

 

慈濟五十,一百個觀念系列報導,台灣的骨髓資料庫,成立於1993年,由當時的衛生署委託慈濟建立,到目前為止,已經有超過四十萬筆的血樣資料,是華人世界第二大的資料庫,有超過四千人接受移植。因應當時國人觀念相當保守,要推動非常困難,堅持走過篳路藍縷,就是要給血液疾病患者活下去的希望。

 

慈濟五十,一百個觀念系列報導,兩岸髓緣,起於1997年。送髓的救命快遞任務,在還沒有直航的年代,是由慈濟志工自掏腰包,搭經濟艙,還曾遇上SARS疫情,仍然勇往直前。 

 

世界各地的骨髓庫,多半都有國家的經費補助,但代表台灣人愛心密度的慈濟骨髓庫,是全球唯一在經費、宣導、訓練及志工服務上,完全由民間組織所承擔。今天帶大家認識的這群人,他們是慈濟志工,也是骨髓捐贈關懷小組,除了舉辦社區勸髓活動,骨髓配對成功後,任務還沒結束,他們還得定期追蹤捐受髓雙方,手術後的健康,長期保持聯繫,也讓他們和捐者及受者之間的感情如同一家人。

 

骨髓也是身體器官之一,早期的捐髓者要經過全身麻醉,進去開刀房幾個鐘頭的時間,從他的腸骨中,抽出骨髓才能救人,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,現在捐髓者可以像捐血一樣,抽取周邊血來捐贈,不管是哪一種方式,捐髓者都有一種「捨我其誰」的擔當,他們這分勇氣,只因為一個簡單的信念,就是救人的感覺真好。

 

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,成立20多年來,成就了四千多例髓緣之愛,受髓者面對生命轉折,需要的勇氣,恐怕不亞於捐髓者。今天清水之愛系列報導的最後一集,我們將透過兩位受髓者的故事,看看他們在接受骨髓移植重生之後,如何將愛心再傳遞出去。

Please reload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