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教育啟悲智

20多年前,花東地區青年就業問題嚴重,醫護人才更是缺乏,於是慈濟基金會在花蓮慈濟醫院啟用後,克服困難,在1989年創辦了慈濟護專,跨出了慈濟在教育志業的第一步。

專題報導

 

20多年前,花東地區青年就業問題嚴重,醫護人才更是缺乏,於是慈濟基金會在花蓮慈濟醫院啟用後,克服重重困難,終於在1989年創辦了慈濟護專,跨出了慈濟在教育志業的第一步,當時不只培養許多護理人員,更為當地眾多的原住民學子,設置專班,公費補助學費,讓經濟狀況不好的學生也能完成學業;慈濟護專2015年升格為慈濟科技大學,招收許多國際學生,而於1994年創校的慈濟醫學院,目前也升格為慈濟大學,培養出優秀的醫護人員,為守護國人健康盡心力。

 

教育,不但是社會的希望,更是安定的力量,為了培育更多人才,慈濟基金會投入教育,在花蓮成立慈濟護專、慈濟醫學院。1990年代時,許多畢業的醫護人才,進入花蓮慈濟醫院任職,但他們專心付出的同時,卻得為了下一代的教育憂心,因為在花蓮,托嬰資源比西岸都市少很多,因此醫院的員工提出托嬰需求;為讓醫護安心工作,花蓮慈濟大愛幼兒園於是成立,培育孩童負責任、獨立性以及慈悲心,而慈濟大學附屬高中也在2000年成立,以完全教育為目標,讓善根從小紮穩,2007年台南慈濟中學成立,慈濟也完成從幼稚園、小學、中學、大學到研究所的全程、全面、全人的「完全化教育」,為培養社會棟樑盡份心力。

 

花蓮台東地區,地處偏遠,醫療人才招募不易,花蓮慈濟醫院連續好幾年,都遇上,招不到外科婦產科等住院醫師的困境,而對此,慈濟早有規劃,並在花蓮興學,慈濟科大、慈濟大學,陸續培育出許多人才,而這些畢業生,有許多人選擇留在花東服務,光在花蓮慈院,就有4成醫師都來自慈大,而不論是花蓮最缺乏外科醫生、深入部落的護理人員,都可以看到慈濟教育志業校友歡喜奉獻的身影。

 

為了學子的內在品格成長,慈濟基金會深入社區,成立親子成長班,透過教聯會老師規畫活動,讓親子關係更親密,而升上大專院校的學生,則有慈青社,帶領學生從事志工服務,把慈悲心化成行動;在台灣,目前有156所大專院校,都有慈青社,這個校園內的服務性社團的起源,要回溯到1989年左右的清華大學,當時慈濟志工張子貴把慈濟帶入校園,引發北部許多大學生回響,開啟大學生前往花蓮慈濟醫院做志工的風氣,之後各校紛紛成立慈青社,做志工,在當時的學校裡也成為風潮,透過社團活動。

 

人生學習的精華期,是在年輕的學生時期,但很多人直到出社會,甚至是退休後,都有許多學習的渴望沒時間完成,這狀況在社會教育資源較少的花蓮,更是明顯,花蓮慈大社會教育推廣中心,基於此,開辦各種年齡層、不同領域的學習課程,讓校園外的社會殿堂,也能是學習課堂,而現在有更多的退休人員,在這裡開創了人生另一個黃金時期。

Please reload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