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第42屆曾虛白先生新聞獎暨2016年台達能源與氣候特別獎入圍名單(9/6日)揭曉,慈濟人文志業中心雙喜臨門。

 

經典雜誌潘美玲以「茶·人·土地-台灣高山茶」入圍台達能源與氣候特別獎(新聞媒體組)大愛探索周報記者吳志怡、王以謙、林立一以「溼地是誰家」入圍台達能源與氣候特別獎(電視類)

 

曾虛白先生新聞獎及台達能源與氣候特別獎總計有123件優質作品參賽。經過初審與複審,入圍作品名單出爐,得獎者將在10月28日頒獎典禮揭曉。

經典雜誌

經典雜誌

潘美玲
「茶·人·土地-台灣高山茶」

專題介紹台灣高山茶,是產業問題,也是環保問題,近年來更可能衍生為政治話題了。高山茶的問題錯綜複雜人人可議,我們不想談論對錯,或許來談談因果。

海拔最高茶園被林務局剷除,高山茶的是與非再度浮現檯面

高山茶是如何上山的?昔日帶來的掌聲,與如今人人喊打的噓聲,不都是政府的政策使然?一條破碎的中橫公路無言訴說著昨是今非,夾在歷史夾層的農民、榮民並非罪有應得。

台灣最高海拔松露茶園被剷,曾經的茶樹伊甸園,如今只能以茶樹墳場來形容。(攝影:安培淂)

再回歸到問題的根源,或許,高山茶應該怎麼種?要更甚於高山茶該不該種?大規模種茶的濫墾、回收山林時未及保育的濫伐,從山林的「取」與「還」,需要人類更多的智慧與深思。最後我們援例印度大吉嶺,希望給多山之邦的台灣一些借鏡。

從一片森林變身為茶鄉,印度大吉嶺在數十年間經歷了一場天人交戰,但最終,替人與茶都找到了一條活路。土地被友善地對待,高山茶也可以是生態茶。(攝影:安培淂)

大愛探索周報
吳志怡、王以謙、林立一
「溼地是誰家」

大愛探索周報

「溼地是誰家」專題介紹,紅樹林向來是環保界的模範生,但想像一下,把紅樹林種在非原生地,那會是何種生態浩劫?位在新竹的香山溼地,就因為外來的紅樹林擴張,面臨溼地陸化、生態多樣性被鯨吞蠶食的危機。

「溼地是誰家」專題探討紅樹林生態問題

本專題分為三部曲,以香山溼地出現小黑蚊氾濫的現象為起點,發現紅樹林正快速改變當地生態,緊接著透過科學實驗,對比香山溼地改變前、後的生物多樣性差異,第三階段則鏡頭則轉向淡水紅樹林,國家當前的環保政策,已經不能與時俱進,僵化的文資法導致淡水紅樹林無法疏伐,如同香山濕地,淡水紅樹林生態多樣性同樣受到威脅,學者呼籲政策鬆綁,將過時的環保政策重新檢討。台灣民間越來越崇尚環保,但環保其實是一門專業的科學,紅樹林的啟示提醒著我們,環境政策不能感情用事,不然錯誤決策留下的環境債務,將會由我們的子孫共同承擔。

bottom of page